新蓝图 新征程——智说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5)
许召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四五”期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五项重点任务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数字化发展。准确把握四个协同和五项重点任务,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把握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主题。
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特征是能支撑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任何一个经济都是由一系列产业组成,都有一个产业体系,那么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怎样定义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指各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及网络体系,其主要特征是产业网络化融合化发展,各产业之间能够较好地融合互动,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生产方式现代化高级化,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生产过程绿色化,能够实现经济和自然的协调统一。现代产业体系的最显著标志是主要产业能够提供较高的附加值,为劳动者提供较高的报酬,同时能够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间产业竞争的主体是制造业。自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美经贸摩擦凸显了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位置,制造业强,则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可以有很大的话语权;制造业弱,特别是产业存在短板,则可能被竞争对手“卡脖子”,甚至威胁到经济平稳运行。在经济的主要产业中,服务业虽然比重高、规模大,我国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50%以上,不少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甚至达到70%、80%以上,但服务业具有生产地和消费地同时发生的特点,服务业的主要消费者是境内群体,并不易形成主要的国际竞争。虽然近年来交通、教育、金融、软件外包等各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也有加快发展的趋势,但服务贸易的规模仍然远远小于商品贸易。其他的产业中,农业、采掘业都是资源性产业,主要取决于各国的资源条件;制造业则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技术进步快差异大、不太受资源条件限制、可以大量生产的特点,是国际竞争的核心。
制造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实现消费持续升级,要求物质和文化供应质量不断升级,不仅是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依靠制造业发展,决定不少领域服务业质量的也是制造业,特别是医药产业与健康保障息息相关。制造业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支撑。经济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改造,都离不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质量效益水平是决定各国收入水平的核心支撑。促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虽然一些小规模经济体可以依靠如旅游或资源等特色产业取得较高的收入水平,迈入高收入社会,但较大规模经济体的收入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位置,特别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这是因为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制造业没有与其收入水平相应的效率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其国内外的市场份额就会下降,制造业就会萎缩、空心化,最终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也会受到拖累。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产业分工优势不断巩固。1978年时,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600亿美元,仅为美国的12.2%。2001年,也是我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元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191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4000亿美元)。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日本,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到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73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和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中心。
但是,我国制造业整体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全球领先,远远超过了美国,但是从劳动生产率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2018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14.23万美元,我国为4.1万美元,仅为美国的28.9%。其中,我国在钢铁等领域与美国的差距较小,2018年劳均生产率已经达到了美国的55.2%,但是在其他很多领域差距极大。例如,在化学产品行业,美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5.44万美元,而我国为5.1万美元,仅为美国的11.3%。
另外,我国制造业存在严重的“卡脖子”短板。根据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介绍,2019年,工程院对26类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开展产业链安全性评估。评估结果显示,6类产业自主可控,占比为23%;10类产业安全可控,占比为38.5%。但有2类产业对外依赖度高,占比为0.77%,另外有8类产业对外依赖度极高,占比为30.8%。特别是产业基础能力弱,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隐患。如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以及飞机、汽车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已经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重点围绕全面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施策
扎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安全的核心环节。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能力,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给经济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对于那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比如高端芯片、核心软件、关键材料等,和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的战略必争产业,比如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需要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力进行集中攻关,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得机遇,也为解决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保持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效,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推动水平仍有很大差异,大量的传统产业仍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
形成高效协调的体制机制是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核心是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体系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为支持,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现代金融的保障,需要现代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的实体经济“输血”功能。人力资源培育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决定性作用也日渐突出,在各产业中,制造业由于工作单一、收入水平低,往往远离城市,其吸引力远远小于金融、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部门。
优化区域产业格局、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发挥我国规模优势的重要环节。经济规模大、产业配套强是我国制造业相比于其他国家的重要优势,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需要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只有各地区差异化发展,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世界一流大企业,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的冠军企业,进而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个“拳头”产业。
坚持参与全球分工、深化全球合作,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今全球已经进入到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阶段,我国未来在制造业发展中、在全球分工中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能全面突击。要通过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同时也要继续推进高层次开放,加快构建产业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提升,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