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f186壴定发娱乐官网“十三五” 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和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以及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的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学院领导班子带领下,全校师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
1、办学定位与思路更明确。五年来,学院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了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总目标,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和“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学院向应用型大学全面转型发展。
2、办学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投资4亿多元建设新校区二期工程,校舍建筑面积增至5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校内实习(实训)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园网络、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办学设施进一步改善。
3、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二五”末,生师比为19.45:1,专任教师821人,其中,正高73人,副高249人;博士68人,硕士598人;“双师型”教师 166人,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4、本科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五年来,新增本科专业15个,调整专业方向2个,本科专业增至37个,涵盖工、理、经、管、文、艺等6大学科门类,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重点资助建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优势专业12个,获得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在全面规范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出台了《“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与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开展“准订单式”培养,进行“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基础课教学教育改革,其经验得到了《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媒体的报道。
5、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校生规模达到17637人,有21512人次获国家和学院资助。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国家奖项150余项,省级奖项320余项。表彰国家奖学金141人、国家励志奖学金2657人;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名、“省百佳大学生党员”4名、“省优秀毕业生”446人、培育“2014年感动湖南人物——张高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8以上,初次就业率达87.99。
6、科研能力水平明显提升。五年来,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部级实验室1个、省科技创新平台4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个。共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5项、国家授权专利43项。
7、服务社会能力逐步增强。五年来,与省内外60余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横向技术攻关项目47项,产生经济效益近5亿元。校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积极为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8、开放办学呈现新局面。2014年,获批来华留学生招收资格和与英国桑德兰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项目。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9、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提高教职工待遇,收入总水平得到提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顺利实施。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兑现离退休职工生活补贴。协调教师公寓建设,实现了教职工入住。建立教职工大病互助基金,加大了对困难职工的帮扶。逐年增加学生奖助资金,完善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心理健康和医保服务体系。
10、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大力开展“五个一”活动,创新了党员培养、发展、教育机制。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学院被评为“省文明高校”、“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平安高校”。
回顾“十二五”所取得的成绩,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有: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只有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学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
——必须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办学思路。只有坚持立足地方、根植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才能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只有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路径和特色,才能更好地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的发展理念。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才能解决制约学院发展的矛盾和难题,激发推动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活力;只有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积极争取和创造机遇,敢为人先,乘势而上,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中赢得主动。
五年来,虽然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目标,但总体来看,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办学质量和水平不够高,对照省内外同类高校的发展,若干重要的办学指标亟待提升和填补空白;从动态过程看,一些重要指标与省内兄弟院校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当前,制约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如下:
1、学科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亟待凸显。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意识还不强,学科方向不十分明确,学科专业建设与学院发展定位游离,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不凸显,跳出学术性思路强化应用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2、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学院距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课程体系输入行业产业前沿技术的力度不够,与职业标准衔接不够紧密,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需进一步调整,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亟待提高;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有待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还需优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不多,教学名师、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尚需重大突破。
3、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师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高层次师资数量不足,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与拔尖人才匮乏;部分师资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双师双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方向凝练尚未有效衔接;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4、特色办学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学院亟需提升融入地方、服务基层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封闭式办学的“学科壁垒”和传统思维,积极探索开放合作的产学研“四化机制”(即队伍建设社会化、研究成果应用化、人才培养实践化、考核机制企业化),推进学院组织结构逐步向更具开放性的“产学研平台”模式转型,有效建立行政与学术协调运行机制,优化学术主导、开放合作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和学科平台建设,增强以“平台+项目”为运行架构的战略管理能力,增强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化共享能力,着力培育并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
5、治理机制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二级单位办学自主性欠缺;机关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以《edf186壴定发娱乐官网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仍需完善和落实;单位(部门)绩效考核、教职工业绩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还够不完善,业绩和质量导向作用不明显;办学资源短缺与发展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办学资源配置及有效利用不够;与一流应用学院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和凝练;特色办学的综合保障能力有待增强;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运行机制有待深化;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学院的改革发展。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的外部环境
“十三五”时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治理体系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我院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1、从全国形势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区域战略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突出以改革发展成果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为我院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
2、从省市发展看。湖南省成为内陆开放前沿,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科技和教育水平持续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效应逐步显现,新型“五化同步”和“三量齐升”、“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着力推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重要基础。衡阳市支柱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上提供新的要素保障。
3、从教育发展看。国家对高等教育作出了建设“双一流”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部署,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和生命线,实现由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立足实际找准服务面向、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打破束缚、释放活力,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最大效益;更加注重需求导向,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这些,都为学院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着力点。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教育发展既为学院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
1、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给学院带来了巨大压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要求更严、更高,学院如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得更为迫切、更加重要。另一方面社会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必将有所改变,这给学院争取办学资源、提高办学层次等带来了巨大压力。
2、地方高校发展竞争更趋激烈。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内涵提升阶段,各类高校纷纷抢抓发展机遇,集聚各方资源,努力实现新的飞跃。“应用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方向和发展方向。省属高校中,无论是传统高校还是新建高校都在努力办出特色、提升水平,呈现激烈的竞争态势。
3、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新挑战。从学院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今后五年或更长时间将处在一个上水平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学院办学由规模扩展的外延发展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展转变,实现地方性、应用型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院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矛盾的凸显期。学院不仅要面临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办学结构的主动适应性调整,而且要面临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化解各类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的攻坚战。学院办学发展方向根本转变和推进新一轮跨越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第三章 “ 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以创建一流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转型发展为引领,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凝炼学科专业优势和育人特色,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实施“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战略,为创建一流应用学院,建设美丽幸福新湖工奠定坚实基础。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力争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进入省内一流应用学院行列,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美丽幸福新湖工基本建成,为2030年进入国内一流应用学院行列,建成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主要指标见附件)。
2、具体目标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完善体制机制,优先扶持材料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自动化和工商管理等优势特色学科,到2020年,在省内先进水平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或学科方向1-2个,力争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建设的突破。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稳定办学规模,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入推进“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科学研究实现新跨越。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鼓励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开展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不断提高学院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中的贡献率。“十三五”末,力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有重大突破。
——师资建设迈上新台阶。探索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适度增加专任教师的数量,“十三五”末,生师比达到18: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15以上,实现领军型人才的突破。
——内部治理开创新局面。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健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有机分工、彼此合作、相互制约的协作机制,发挥教代会和信息公开在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调整优化二级学院设置,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构建高效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把学院办成一所讲民主、讲法治、讲效率、讲责任的高等学府。
——社会服务实现新突破。完善从基础、应用到转化的科技创新链,拓展和深化政产学研联盟,到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产值达6亿元。人文社会科学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为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提供高水平的政策咨询和专业服务。加强继续教育和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开放办学取得新成果。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渠道,积极申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启动留学生招生计划,扩大国际联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高等学院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办学资源实现新拓展。拓展经费来源渠道,确保经费来源的稳定和使用的灵活性。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作用,完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机制。确保办学经费年总收入达3.5亿元以上。
第四章“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1、继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根据社会需求、行业指导和专家评估,构建专业准入和退出动态机制,通过专业的增设、提升和退出,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专业总数控制在45个左右。根据地方主导产业链整合构建专业集群,将本科专业整合为机械工程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安全类、化工类、材料类、大商科类、文学类等专业集群,加快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酒店管理、商务英语等大商科专业集群建设;适当增设面向现代服务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型专业。严格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专业评估的相关文件要求,扎实做好专业评估。遴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工商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作为省级、校级“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遴选高分子材料工程、自动化、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进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遴选会计学、英语、工商管理、工程造价、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等辅修第二学士学位。到2020年重点专业在校生不低于在校生总规模的40。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三重一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程分段、分类培养、协同育人”为特征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组织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工程认证助推“卓越计划”,以“卓越计划”引领专业综合改革;巩固扩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成果,继续探索“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加大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力度。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通识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组建由教授专家领衔的教学团队。对接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优化课程信息化环境,积极建设在线网络课程,打造集慕课、微课和混合式课程于一体的开放式课程平台,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构建丰富、前沿、优质的新型课程资源库。“十三五”末,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或资源共享课1-2门,开发网络课程30余门,自编应用型教材或讲义占教材总数的比例的30。
——改革教学方法。遴选部分专业试点开展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翻转课堂、moocs、案例教学、cdio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对重大教学成果奖和教改立项的培育建设,争取立项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2项,实现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零的突破,省级教研教改课题100项;力争省级教学成果获奖5项以上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
——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大力充实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科学制订实验室建设规划,推进实验室资源统筹管理。加强实验教学督导与评估,强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教学考核制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大纲要求的100。加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力争再建成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确保每个专业有2-3个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和考核,确保有50%以上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真题真做。卓越计划专业毕业设计确保100%来自工程实际。
——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地方(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反馈机制。积极探索在校地、校企互动中调整专业布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实验实践平台、拓展培养途径。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科学设置“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课程。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推进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2、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构建“三创”(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完善学生实践创新基本能力培养体系和个性化发展培养体系,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加强专业实验室、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推动重点实验室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学生开放。健全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构建全校统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及机制,系统地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级各类竞赛。积极探索赛学研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科竞赛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与技能竞赛。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继续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到“十三五”末,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分别达到20项和100项。
3、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建包括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积极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扩大省外招生计划投放比例,优化生源结构,出台吸引优秀生源办法,扩大招生宣传力度,广泛吸引优秀生源。“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稳定在18000人左右。加强教学检查督导工作力度,形成专家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的多层次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制度,完善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发布质量年度报告。
4、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全方位育人机制。配齐建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队伍和政治保卫队伍,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强化第一课堂教育的核心作用,突出第二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拓展和汇聚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广泛认同、合作共赢的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分认定制度,建立以尊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性、差异化发展。
5、构建“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
积极应对“互联网”,打造继续教育学习新平台,创新继续教育新模式,力争到“十三五”末,继续教育学生规模稳定在1万人左右。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一批高等继续教育品牌专业、着力开发优质网络课程。
1、创一流学科
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和基础作用,凝练学科方向、建设学科高峰,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和高素质创新团队,带动学院强化优势、彰显特色、服务需求。以一流学科支撑引领一流专业建设,把一流学术团队和一流研究成果转化为一流的教学资源。
2、突出应用特色学科引领
以对接新型建筑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工业安全等产业领域为重点,按照专业硕士学位申报学科条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优势特色应用学科进行重点规划和建设。到2020年,力争获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2个应用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的前列。
3、创新学科组织模式
确立学科使命,根据使命来组织学科队伍,把符合使命需要、认同使命目标的人集合起来,特别要尽可能地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加盟。根据学科使命来锤炼主攻方向,让研究人员有明确的研究方向,通过长期坚守,形成科学特色。建设学科制度和学科文化,促进学科组织正常运转,增强内部凝聚力,充分释放学科队伍的活力。
1、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着力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主动服务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开展急需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工业安全等产业领域取得新进展,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大幅度增加,在国家和区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加强人文社科应用研究,重点打造地方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 2 个。
——加快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加强学科平台建设。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建设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到“十三五”末,新增省级以上学科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产学研创新联盟、社科研究基地)3个。
——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完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政策,设立专项建设资金,探索建立稳定与流动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的团队建设机制,吸引若干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大批优秀科研人员的加入,重点培育2支由中青年学者为首席专家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十三五”末,争取省级以上创新团队4个。
——加大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培育力度。建立联合攻关机制,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统筹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提升承揽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实施重大项目预申报制,切实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十三五”末,累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新增省级科研项目150项,到账经费4000万元。获批国家级科研成果1项,省级科研成果10项,被sci、ei、ssci等收录论文400篇,专利授权200项,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6亿元。
2、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按照国家、湖南省产业链布局学院创新链,围绕先进制造、建筑建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行业领域,着力建设一批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
——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以应用型学科群为依托,充分整合学院优势资源,与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发明、成果转让的制度体系,加大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科研成果孵化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不断提升专利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
——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和服务咨询。围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行业企业人才知识更新需求,鼓励继续教育学院、二级学院(部)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深入开展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生态、文化重大战略和制度政策的前瞻性研究,积极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专项课题研究,为政府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为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实施“三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二三四五”计划,优化师资队伍。实施“两个一百”。即到“十三五”末,校内教授达到100名,引进、培养博士达到100名;打造“三个一批”。即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一批潜心教学的高水平教学名师、一批专业技能高超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人才;突出四项要求。即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四项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落实五年计划。即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外引与内培相结合、设置高水平人才建设岗位、以单列教学型副教授指标及评聘条件、评聘教学型高级职称教师、加强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等方式,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十三五”末,专任教师达到1000人左右,专职教师数量占全校人员编制总数的65以上,生师比达到18:1以下。
2、大力提升人才内涵
——实施圆融211人才工程。通过引进2名高水平的大师级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10名国内知名专家、引进与培养100名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储备人才。加强高端引领人才队伍建设。以引进国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为重点,充分发挥拔尖人才在重点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引进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名,聘任“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3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建设以高端人才领军的、2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科研骨干的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推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项目推进”的重大突破。
—— 加强“双师双能型”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激励措施,引导青年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及科研院所挂职锻炼,成为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完善校院两级学生工作机构建设,厘清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与团总支的工作职责,做到机构调整与人员配备“双到位”。修订辅导员队伍建设系列文件,创新优化辅导员管理评价体系和机制。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大辅导员队伍培训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配合学院人事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辅导员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落实相关待遇,完善与优化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
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
——完善师资建设体制。完善院、二级学院(部)两级师资建设体制。学院层面着重加强宏观管理和目标管理,统筹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保障政策,抓好重大师资建设计划;二级学院(部)层面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负责落实规划和计划的具体任务,制订本单位师资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形成学院总体布局,各职能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二级学院(部)实施有力,广大教师积极自主参与的师资建设格局。
——健全岗位管理。按照教育部及湖南省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确定各类岗位设置比例,各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优先满足学科平台、团队建设需要,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骨干队伍建设需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岗位聘任制,建立并完善各级各类人员的职位分析制度,明确上岗条件和岗位职责,实行“按岗聘任、岗变薪变”。
——完善绩效管理。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教师发展的导向作用,将教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职务聘任、分配激励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岗位层级的特点,建立分层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分别制订从刚性到柔性、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考核标准,探索聘期考评、同行间业绩考评等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评价与激励办法。
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健全和落实以《edf186壴定发娱乐官网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构建制度实施监管机制;完善党政决策议事制度,建立健全党政决策议事的研究咨询、沟通协调、跟踪督办和执行反馈机制;加强对党委领导下学院法人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建立更加科学的有利于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2、完善教授治学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各级各类学术管理组织中的作用,改进组织形式,强化制度保障,明确教授在治学中的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教授治学,继续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独立、相互支撑、有机协调的学术管理运行机制。
3、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体系建设
完善党内民主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民主管理与监督职能,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制度。扩大校、院(部)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推进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营造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文化氛围。依法建立师生员工权利保护和救济机制。
4、构建社会参与学院治理的机制
加强与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发挥董事会(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作用,构建政府和社会利益相关者多渠道监督学院办学、深层次参与学院管理、全方位支持学院发展的机制。
5、优化二级学院设置
按照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二级学院设置,尽快改变部分二级学院学生规模偏大、学科专业发展不聚焦、缺乏特色、与行业产业需求脱节的现状。尽快完成管理机构、教学机构、教辅机构、科研院所等定职责、定编制、定人员的“三定”方案。
6、推进管理重心下移
科学划分管理权限,按照事权相当、权责一致的原则,扎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不断扩大二级学院(部)在人才培养、人员聘任、机构与人事分配、资源配置、国际交流、社会合作等方面的自主办学权,落实二级学院(部)办学主体地位。完善二级学院(部)内部治理结构和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制度,强化二级学院(部)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二级学院(部)发展绩效评估。探索建立二级学院(部)分类管理机制,鼓励二级学院(部)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明晰办学定位,厘清发展目标,增强办学特色。探索二级学院(部)分类评价制度,优化二级学院(部)年度工作目标量化指标体系,激发二级学院(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校院(部)协调互动、高效运转的良好机制。
7、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机关
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机关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完善学院层面管理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构建协同机制,强化规划、指导、监管和服务职能;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改进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推动管理流程再造,规范服务标准与程序,建立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建立健全事中监督与事后评估机制,提高机关服务和效能建设水平。
8、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以“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为原则,建立办学效益与绩效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拨尖人才奖励制度。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对部分紧缺或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多元收入分配体系,保障各类岗位人员的合理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二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将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下拨,根据学院总体要求,由二级单位根据不同类别人员的考核评价办法进行二次分配。建立二级学院(部)开源节流、增加创收的机制。根据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探索建立离退休人员待遇正常调节机制。
1、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切实用活、用好、用足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财政拨款和补助(贴)。最大范围地争取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经费、科技经费、基本建设经费以及其他专项经费等。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大力拓展社会合作项目,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收入。稳步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充分发挥董事会(理事会)、校友会、教育基金会的作用,扩大社会捐赠收入。
2、完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实现经费支出与发展规划、党政工作要点及重大工程项目的衔接与匹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对资金的审计监督,重点强化专项资金、科研经费以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注重效益、节约资源的财务运行机制。
3、完善基建后勤保障体系
推进在建基本建设项目尽快竣工投入使用,完成学生活动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等三期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学生宿舍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学生公寓内部设施的升级改造;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校园维修、绿化、餐饮等服务;构建内部监管与服务对象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加强考核和管理,全面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4、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和配置
以“共享、整合、开放”为重点加强教学资源的统筹管理,依据学科发展、学生数量促进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在二级学院(部)的合理配置。以“适度集中、便于服务、促进协作”为导向,进一步优化配置办公用房布局。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促进陈旧老化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平台建设,推进实验室管理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图书馆的一体化建设,完善图书馆功能。健全完善电子归档和档案接收系统,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5、实施校园信息化工程
以建设“智慧湖工”为目标,通过持续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化核心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业务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信息全方位获得和共享,构建以“大数据、云服务、智慧化”为核心的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环境,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学院全方位发展;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同时建设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
1、加强校地合作
——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根据区域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特点,采取“学院布点(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块状经济)、二级学院定点(联系主要县、市、区)、学科团队建点(对接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示范点)”的联动发展模式,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若干产学研大联盟。
——打造服务型的学科专业体系。针对区域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等重大需求,重点对接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工业安全等产业领域,以及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优化和更新学科专业结构,打造若干服务型的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支撑衡阳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加强现有的两个省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培育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争取发展成为国家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或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建大学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有效吸纳和利用校外科技、人才资源和产业信息。
——强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功能。贯彻“高等公司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瞄准社会重大需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建设,为地方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有重大价值的咨询参考,最大限度发挥在文化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现有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培育建设新的基地,推进成果转化,将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成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
2、加强校际合作
积极广泛地开展与国内名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公司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较强、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借鉴工作经验,加强人才往来与交流;充分利用我省区域经济发达的优势和我院的办学基础,吸引这些公司依托我院为平台参与区域合作,取得双赢新局面。
3、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探索包括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办学机构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海外合作办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促进与国外高校之间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办好国际教育学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质量。启动留学生招生与培养计划,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遴选面向留学生开设的专业,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建成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加强国际交流。加大优质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引进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进修、访问和合作科研,大力提高学院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教师比例。积极支持师生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会议,积极承办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扩大学院国内外影响力。
1、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加强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橱窗等文化载体建设,逐步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构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环境优雅、设备齐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推动学院文化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履行学院服务周边社区,文化辐射育人的社会责任。
2、加强校园文化软件建设
加强视觉识别系统和文化品牌建设,对校园文化项目进行合理统筹,构建校院两级文化活动协调推进、各个部门组织文化活动互动互助、精品文化项目与大众文化活动统筹兼顾的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学院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建设。以评选“师德标兵”活动引领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挖掘整理校史资料,展示学院的发展成就。整理宣传优秀校友的创业历程、创业成就与人生感悟。精心组织开展学术、科技、文化娱乐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3、做好对外宣传推广
围绕重大时政热点和学院中心工作,着眼榜样典型和一线师生,加强舆论引导、舆论收集和新闻宣传,外树形象,内聚人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学院宣传册、宣传片、校史馆。加强与社会媒体的沟通与联系,完善和落实学院危机事件媒体应对预案,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1、优化师生生活环境
着力解决湖工苑遗留问题,加强教职工住宅小区物业和交通管理。建立教职工工资增长保障机制,确保教职工年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办好教工食堂,完善师生医疗、保险、体检制度;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解决青年教职工子女上“好公司”难的问题,为青年教职工减轻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稳定青年教职工队伍。改善教职工活动条件,支持教职工协会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改善离退休人员活动场所。
2、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完善以服务学生学习与就业为导向,搭建融学业辅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于一体的学生工作新体系。完善“助、勤、奖、贷、补”资助体系。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市场体系、就业信息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以及创业扶持体系,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毕业生下基层,到生产服务一线工作和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构建理论学习、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的人才成长环境。建成学生活动中心,改造宿舍、食堂、浴室等学生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加大实验室、图书馆等向学生开放力度。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整合健康教育资源,坚持预防为主,在心理健康、常见病防治、食品安全与营养、道德健康等重点领域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意识,增强维护和管理健康的能力。完善评议、申诉和决策参与等制度,提升学生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能力。
3、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校地联动”的原则,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建设,加强校园交通智能化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构建学院全方位安全防范体系;做好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和研判工作,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开展安全教育和爱校教育。加大校园环境整治力度。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完善物业保安监管和考评机制。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师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集中培训、辅导报告、选训调训、自主选学和网络学院在线学习为一体的学习体系,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党建和政治理论研究成果。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大力发展教师和大学生党员,加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全面总结“五个一”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把有限资源用于学院改革发展和服务师生员工。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明确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对学院中层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的巡视制度,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党务院务公开,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开展制度建设廉洁性评估,严格制度执行,实施效能监察,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干部做好学科规划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和维稳工作的能力、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完善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建立党委定期分析领导班子建设和工作绩效的制度。按照职务任期要求,推动干部轮岗交流。加大行政系统与二级学院、行政系统内部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反馈和运用,健全干部约束和正常退出机制。
——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二级单位党组织培养后备干部的责任,坚持能岗匹配的原则选拔干部,加大选拔70后、80后干部力度。拓宽年轻干部和教师在外挂职的途径。积极探索优秀年轻博士生挂职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的有效办法,积极做好向地方和企事业单位推荐干部工作。建立健全面向海内外(校内外)招聘院长(主任)的长效机制。打破体制束缚和身份界限,探索部分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政管理岗位面向国内外招聘。挖掘国外、境外干训及人才培养机构资源,拓宽干部出国(境)学习和培训途径,争取5年后20的干部有出国(境)培训经历。
5、加强群团统战和离退休工作。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要求,切实保持和增强工会、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性、组织的先进性和群众性,发挥其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共谋学院发展的独特作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优化学生社团结构和学生社团规模,开展更多特色鲜明,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社团活动。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要求,指导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加强自身建设,有计划地物色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院发展。做好离退休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
第五章 “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规划在院党委、行政领导下组织编制,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意见,经院务会、教代会等审议,由院党委会审核通过,报湖南省教育厅备案后实施。学院成立由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院领导为成员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全面领导;设立规划实施工作办公室,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形成领导主动担当,全员积极参与,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各有关单位要明确规划实施的专门负责人,组成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创造性地予以贯彻落实,全面维护规划的权威。
二、建立规划体系
建立由总体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基本建设规划、智慧校园建设、两型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党建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和二级学院(部)发展规划、部门专题发展规划构成的相互结合、统一衔接的学院“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总体规划要在专项规划、二级学院(部)规划中得到具体细化和落实,并与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综合改革方案等衔接协调,确保规划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方向能指导未来学院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各战线工作。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把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专项规划和二级学院规划,分解到各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下,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将主要任务和核心指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加强财务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资源配置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
坚持注重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控制和管理,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建立一套围绕规划开展工作的运行机制。对规划确立的重点目标任务实施跟踪督办、适时评估,及时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规划执行情况要与干部的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紧密结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必要的程序,发展规划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修订,以保证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通过专题研讨、交流座谈、专题报告、各类学习培训、新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十三五”规划,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规划实施。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规划基本内容,领会主要精神,深刻理解学院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并通过广泛宣传吸引广大校友、企业等社会力量进一步关心支持学院改革和发展,为实施规划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附件1:edf186壴定发娱乐官网“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
具体指标 |
十二五末 |
十三五末 |
说明 |
|
办学规模 |
全日制本科生(人) |
16243 |
≤18000 |
|
|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专业建设 |
全日制本科专业(个) |
38 |
45 |
|
|
国家级特色专业(个) |
1 |
2 |
|
|
省级特色专业(个) |
2 |
3 |
|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个) |
0 |
1 |
|
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个) |
[2] |
[3] |
|
省级重点资助建设专业(个) |
2 |
3 |
|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个) |
0 |
3 |
|
课程
与
教材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或资源共享课(门) |
0 |
1-2 |
|
开发网络课程(门) |
0 |
30 |
|
国家级规划教材(本) |
0 |
2 |
|
教学
平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个) |
0 |
1 |
|
省级基础课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个) |
7 |
12 |
|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个) |
1 |
2 |
|
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个) |
11 |
13 |
|
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个) |
4 |
5 |
|
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每年(项) |
[12] |
[20] |
|
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 |
[86] |
[100] |
|
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数(项) |
[118] |
[500] |
|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
87.99 |
≥90 |
|
毕业生创业率() |
1 |
2 |
|
教学
成果 |
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项) |
0 |
2 |
|
省级教研教改课题(项) |
[91] |
[100] |
|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项) |
0 |
1 |
|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 |
0 |
1 |
|
学科与科技创新 |
学科建设 |
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前列 |
|
1-2 |
|
专业硕士点(个) |
0 |
1-2 |
|
基地
建设 |
省级以上学科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产学研创新联盟、社科研究基地)(个) |
[5] |
[3-4] |
|
主持承担科技
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 |
[15] |
[45]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 |
[2] |
[5] |
|
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
[162] |
[150] |
|
横向合作项目(项) |
[47] |
[100] |
|
科技
成果 |
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项) |
0 |
1 |
|
省级科研成果奖(项) |
[5] |
[10] |
|
专利授权 |
[43] |
[200] |
|
sci、ei、istp收录论文(篇) |
[243] |
[250] |
|
ssci 、cssci收录论文(篇) |
[96] |
[150] |
|
经费 |
到位科研经费(万元) |
[1700] |
[4000] |
|
社会
服务 |
科技成果转化产值(万元) |
[50000] |
[60000] |
|
社科成果应用(项) |
[23] |
[40-50] |
|
职业培训(人次) |
[2000] |
[4000] |
|
对外
合作 |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个) |
0 |
1 |
|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 |
1 |
2 |
|
赴国(境)外交流的学生数(人) |
[61] |
[400] |
|
专任教师参加国(境)外学术交流(人次) |
[20] |
[100] |
|
中外合作办学人数(人) |
[76] |
[500] |
|
招收留学生(人) |
0 |
100 |
|
师资
队伍 |
规模
与
结构 |
专任教师数(人) |
705 |
1000 |
约束性指标 |
生师比 |
19.45:1 |
18:1 |
约束性指标 |
教授(人) |
48 |
100 |
|
副教授(人) |
146 |
270 |
|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 |
68 |
160 |
|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人) |
569 |
750 |
|
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 |
25.5 |
30 |
|
具有留学或半年以上国外访问经历教师的比例() |
2 |
10 |
|
高端
人才 |
学科领军人才(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芙蓉学者、国内外知名学者)、两院院士 |
0 |
3-5 |
|
团队建设 |
省级以上教学团队(个) |
3 |
5 |
|
省级以上科研团队(个) |
2 |
4 |
|
办学
条件 |
生均纸质图书(册) |
70.3 |
80 |
约束性指标 |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
11000 |
17000 |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
17.47 |
|
|
办学经费年总收入(万元) |
33000 |
35000 |
|
校园网总出口带宽(g) |
12 |
17 |
|
六大
突破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科领军型人才;应用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的前列,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专业硕士点。 |
|
|
|
|
|
|
|
|
备注:以上数据中,用“[]”表示的数据为五年增长总量,未用“[]”表示的数据为状态数据
附件2: edf186壴定发娱乐官网“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名词解释
1、五个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理念。
2、三严三实: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3、一带一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4、一带一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指出,希望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
5、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围绕提高供给质量,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7、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
8、双一流建设: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9、三重一高: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三重一高”(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所谓“重基础”,即重视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达到基础理论扎实,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够用的科学知识基础;所谓“重技术”,即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专业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所谓“重能力”,即重视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职业、社会发展需要;所谓“高素质”,即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的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10、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