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经历:一些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地再无联系再未相见。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也许是忙碌让我们渐行渐远,也许是距离让我们四散天涯,也许是差距让我们不再无话不谈……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很多友情,被工作和生活挤到角落,封尘落灰。
有人把这个现象称为“失友症”,但也许,所谓“失友”,并不是一种症状,而是一种感受:原来,有些人真的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
好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可能这样说有些无奈,但很多友情确实是阶段性的,时间和空间是扼杀友情最大的两个“杀手”。
曾经,时间和空间的撮合,让我们共享了一段结伴的愉快旅程,到了分岔路口的时候,你说要去海里看鲸,我说要去林间看鹿,于是就此分道扬镳。
但我们并不是一夕之间陌生的,刚开始,我们还保持着联系,你给我看看鲸的照片,我和你说说鹿的样貌。但在不再参与彼此的生活之后,话题的开启渐渐变得困难,从前的默契渐渐不再。 很多次,浮于表面地对话、不再及时地回复、戛然而止地聊天,让彼此都分明感到这种联系成了一种打扰。在时间的冲刷和距离的阻隔下,我们和那个人的联系就这样默默地、悄悄地、势不可挡地斩断了。
“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大概,这就是“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虽然有些直接,但还是要承认,好友间关系变淡的原因之一,是社会资源、地位、见识差距变大,你的苦闷他无法理解,他的彷徨对你而言,又可能是某种变相的炫耀。两个人无话可说,只能叙旧,直到过去被反复咀嚼,淡而无味,又碍于情面,怕被指责势利,还要勉强维持点赞的情分。
当然,有很多超越阶级的友谊,但两者的见识和思辨力,一定是对等的。许多年少时的朋友,只能被拿来怀念。
在各奔前程的过程中,旧友不断流失,但在新的环境里,又未能建立起可以弥补这种流失的关系。是这两者的合力,共同酿成了“失友”的感受。
我们越来越不愿意花精力去交朋友了。因为工作太累了,有时间就想自己待着多休息,不想在社交上花费力气;因为从零开始了解一个人太麻烦了,已经没有年少时的心气和热情了;因为自己的事情太多了,交朋友已经不是生活的重点了……
旧的不断流失,新的未有补给,于是,朋友好像真的越来越少了。
失去一个朋友,除了因为生活轨迹的差异,也许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那就是:对方不再是你认可的那个人了。
能成为朋友,一定有互相欣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依靠、互相带来能量和快乐这些因素,如果有一天,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已经无法从对方身上感受和汲取这些情绪价值,甚至对方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是我们无法认可的,渐行渐远也许就在所难免了。
人生的际遇不断变化,行走其中的人也在不断变化。怀念过去,并不意味着要停在过去。
有心理学家说,18-25岁是所谓的“成年初期”,这个年龄段主要“解决亲密与孤独的冲突”,我们需要朋友带来的亲密关系,以克服内心的孤独、迷茫和不确定感,冲开人生的一道道关卡。这一时期的交友因素,最重要的是“接近性”。
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方向的差异,际遇的变化,曾经的“接近性”受到破坏,很多曾经的朋友疏于甚至失去联系。我们不再是曾经意气高喊“要做一辈子好朋友”的热血少年,我们不再是连上厕所都要约着一起的亲密同伴,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以独立做出决定。在这个阶段,“相似性”成为更重要的因素。
也许,我们并没有“失去朋友”,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维系友情,更成熟地面对人生。“大丈夫各乘风波,未始有极,哀乐且不足累上士之心,况小别乎?”别离是人生常态,身边的人也确实来来往往更迭不断,但总有一些人,已经陪伴了我们很久,还将陪伴我们更久。
(来源:央视新闻《夜读》 编辑:张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