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现状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edf186壴定发娱乐官网校级优势学科,下设一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2008年开始招生,2012年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估,2020年确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锰酸锂用电解二氧化锰绿色生产与应用湖南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化工催化技术及应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建有功能材料制备、催化以及分析检测等实验室12间,总面积800余平米。
本学科共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拥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9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支撑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近3年,本学科主持科研项目13项,其中省部级项目8项,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3篇。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衡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主持省级教改课题2项,出版教材2部。近3年,获得湖南省化学化工虚拟仿真邀请赛仿真操作竞赛个人赛、团体赛特等奖6项、一等奖1项;学生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获得2019年华南区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获得湖南省化学化工实验与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科竞赛三等奖1项。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稳居公司就业率前10名),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二、学科方向凝练
以基础研究为先导和以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并根据本学科专任教师的研究背景以及前期研究基础,本学科凝练了2个研究方向:
方向1:新型功能材料合成技术及应用
主要有纳米粉体材料、光催化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有关设计、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1)纳米粉体制备的新技术及其理论的研究 气相法制备纳米粉体材料过程中气相氧化动力学与粒子形成机制研究;粒子大小与形态的控制工艺;反应器的设计。在新型的多功能的导电、涂装等方面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 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与结构研究;光催化材料的构-效关系研究;光催化材料的改性与表面修饰技术研究。在在空气和水环境净化方面有非常广泛应用。(3)复合材料的研究 复合材料的制备成型工艺以及催化活性应用研究;纳米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在吸附、气体贮存、离子交换、光、电、磁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方向2:化工催化技术及应用
着重研究与探讨环己酮肟绿色合成新工艺、生物质高效转化及其催化过程的模拟,对于新反应、新工艺的工业化生产具有现实意义。主要研究内容:(1)绿色有机催化合成与技术开发 以新型的介孔硅材料和钛系催化材料为催化剂,以分子氧为绿色氧源,研究和开发过程简单、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且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合成新工艺;设计合成绿色高效的新型离子液体催化剂,用于碳-碳加成反应(如F-C反应等)中的催化性能研究。环己酮肟是合成己内酰胺的重要中间体,所合成的己内酰胺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日用品、医疗制品、电子和电子元件等领域。(2)生物质能源化学转化技术的方法和应用 生物质材料提取及高效转化为其他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液体燃料(甲醇、二乙醚);废食用油转变为生物柴油的转化;高性能层状/孔状催化材料的构筑及其构-效关系。可持续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多相催化反应的模拟和优化 主要从事对化学反应器中流体颗粒的破裂和聚并现象开展相关研究,着重于流体颗粒破裂及聚并机理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探讨,构建流体颗粒发生破裂和聚并的机理模型,用于多相催化反应器的模拟和结构优化以及反应器内催化剂颗粒的尺寸分布及演变的预测等。模拟化工过程,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于实际生产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师资条件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团队人员情况一览表
学科方向 |
姓名 |
出生年月 |
最后学历或学位 |
职称 |
学科背景 |
备注 |
新型功能材料合成技术及应用 |
唐新德 |
1973.11 |
博士 |
教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 |
刘水林 |
1989.01 |
博士 |
讲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术骨干 |
李昶红 |
1972.09 |
硕士 |
教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术骨干 |
欧丽娟 |
1983.11 |
博士 |
教授 |
化学 |
学术骨干 |
王津津 |
1987.08 |
硕士 |
讲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术骨干 |
胡汉祥 |
1962.04 |
博士 |
教授 |
材料物理 |
学术骨干 |
张萍 |
1968.03 |
硕士 |
副教授 |
分析化学 |
|
李安伍 |
1976.02 |
学士 |
讲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化工催化技术及应用 |
李来丙 |
1971.10 |
硕士 |
教授 |
精细化工 |
学术带头人 |
刘宁 |
1984.11 |
博士 |
副教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术带头人 |
龚升高 |
1988.08 |
博士 |
副教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术骨干 |
李爱阳 |
1969.09 |
硕士 |
教授 |
化学 |
学术骨干 |
王庆 |
1978.03 |
博士 |
讲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学术骨干 |
伍素云 |
1989.06 |
硕士 |
讲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孙爱明 |
1983.05 |
硕士 |
讲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四、科研条件
本学科建有纳米粉体制备、高效光催化材料、纳米金属—有机框架杂化材料、光催化、生物质转化、绿色有机催化合成、多相催化反应的模拟等实验室。学院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测试平台,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600万元,包括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物理吸附比表面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热失重分析仪等科研仪器,具备从事功能材料制备、绿色高效有机催化转化、化工过程模拟等研究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