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全育人”,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公司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与水平是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点,事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并未对课程思政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难以正确、充分、清晰地挖掘专业教材与课程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或在挖掘中目标不清、经验不足,或由于所挖掘思政元素不科学导致课程思政内容游离于知识体系之外而无法有机融入教学。为科学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有效的教学融入,应在深入了解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并坚持有效的挖掘原则。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内涵与特征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指蕴含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有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或德育培养的教育元素。通常,一切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元素,但在具体挖掘和选用时,需要结合专业课程性质、特定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等,进行具有情境性的剖析、挖掘和运用。这在客观上要求专业课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特征。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兼具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重属性。课程思政的教学载体是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来源于专业课程,属于专业课程内容的自然拓展和延伸,保留了专业课程内容的本质属性,但其在教育功能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其根本功能是立德树人。二是分布广泛形态多样。课程思政元素广泛存在于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与师生互动等多个方面,但其形态存在显隐性程度不同之分。三是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存在强弱之分。具有强关联的思政元素由专业课程内容自发顺势延伸而成,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具有弱关联的思政元素往往不是由课程内专业知识与理论自发生成,而是教师根据自身长期从事的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经历,结合时代特征、时事热点、所重点关注到的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突出问题等有感而发。显然,具有弱关联的思政元素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融入的方法与艺术等要求更高。四是多维性。《高等公司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的这种多元性综合功能决定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构成体系具有多维度特征。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原则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既要考虑专业课程内在知识与理论的属性,又要考虑时代与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以及教育对象所存在的突出思政问题,从而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应注意把握并坚持以下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原则。高等教育首先需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应通过“三全育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有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首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各专业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将学生个人价值诉求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相结合,以期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正确引领,实现立德树人。
二是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差异及其需要的原则。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所需形塑的思维方式及可能遇到的突出问题等方面会存在较大不同,因此不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重点亦不同。如在专业课程及其教学活动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应重点挖掘诚信与法治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工科类专业课程应重点挖掘工匠精神与严谨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医学类专业课程应重点挖掘救死扶伤与诚信友善等方面的思政元素。
三是尊重事物之间内在科学联系的原则。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需采取盐溶于水、自然而然的形式,不能将思政元素强加于专业课程的知识与理论传授中,也不能牵强附会,而是要在庞大的教育体系中找到教书与育人的内在关联。否则,思政元素的融入必然出现“梗阻”情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根据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体会,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专业课程内容、素材或具体教学活动中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确保这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素材或具体教学活动等要素之间存在强有力的内在科学联系。
四是有助于实现有效教学融入的原则。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目的是有效融入教学活动,而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入与教师的思政元素相关知识、理论储备和应用水平、教学条件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行动主体是教师,教师需要基于自身的认知高屋建瓴地对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尽可能充分的挖掘,但在课程思政元素实际选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接受规律,重点选择那些教师自身能透彻领悟、熟练驾驭、灵活应用,同时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生活的思政元素,否则容易在教学融入时出现教师弄巧成拙、牵强附会,或学生一知半解、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此外,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还应考虑现有教学条件因素,如有教学实践或实验条件的课程可以充分激活教学实践或实验活动中的思政元素。
五是目标导向的原则。我国高校大多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各自特定的地域与行业特色,通常会根据所在地域或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这要求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课程教学亦具有相应的共同目标指向。另外,不同办学层次、不同特色、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需要解决的思政问题会略有不同,这种不同应转化为相关课程专任教师课程思政教育及思政元素挖掘的重点目标指向,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六是与时俱进的原则。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是为适应特定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及社会的需要,针对特定对象的特定现实与潜在问题而开展的。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方针政策和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等都不同,不同时期大学生所面临且需要借助于课程思政教育解决的突出问题也不同。这就要求高校各专业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时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及社会现实需要、教育对象的特征等多方面的情境,努力做到与时俱进。此外,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达成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对象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故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时还应注意正视并尊重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点等因素,选取当代大学生较为喜闻乐见且符合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需要的教育元素作为课程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既是科学,更是艺术,要求专业教师主观上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意识,客观上具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为提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质量和后期教学融入效果,高校应鼓励教师开展协同备课与教研,并在专业、学院、公司多个层面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创设有利的支持条件。如何对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协同教研,如何激励并支持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等教学活动,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摘自:中国教育网。作者:余红剑,系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