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加强各类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对高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的基础学科,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能力,如何将思政教育更好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挖掘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更好的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高校学生心育德育的培养,履行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为核心,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行培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范围广、涉及知识面多,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自我认知、自我养成、心理素质与情感观念、社会意识及三观建立、恋爱观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非常严格,需要专业人士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惑,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并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无论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思政课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不但需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坚毅不拔的优秀品格,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培养与引导,使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上下求索的精神追求。二者在对教学目标的培养上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并且都具备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对教学资源实现共享,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理论知识、道德修养、法律法规、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国际关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职业特色、精神传承等诸多方面,是系统性和整体性并存的一门课堂。而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对思政教学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够将思政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的效果。
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政治导向性为原则,要明确思政教育的根本教学任务是什么,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等问题。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国家目标与符合未来发展为核心,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用中国现代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无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需要遵循教育学的规律,坚持育人为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这才是教书育人的意义,仅仅加强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行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类的课程,更应该遵循教育学的规律,必须以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做到在传授知识、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同步发展的同时,加强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建立,发挥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协同效应。
促进人自身发展的完整性,培养内在人格的完善是心理学的核心,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意识与能力的学科,主要是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心理健康状态进行预防与保护,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自我调节等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做到知情意行合一,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育人的价值与功能,在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情感认知、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基础上,增加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思政教育中的理论与知识对心理健康的发展与成长进行分析,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去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不去触碰法律,守住做人的底线,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且有所贡献的人。
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还要实现立德树人和引导价值观建立的重要任务,需要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理念进行转变,提高课堂的建设标准,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理念,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在知行合一中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胜败荣辱,拥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建立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广泛,需要教师在遵循思政教育的前提下,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根据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为核心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在尊重大学生心理需求,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还能够弘扬思政教育理念与元素,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应当构建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对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将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的展现给学生,让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公司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关心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将教学活动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为了思政教育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作用与意义,教师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学进行创新。思政教育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习思政教育是为了学分要求,而不是对思政教育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对思政精神也不了解。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政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红岩精神,对红岩精神进行分析、以红岩精神为主题展开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和意志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加强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交流分享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为实践活动确定主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教学还可在教学中建立情境模式,角色扮演等,加强学生行为、情感、心理和认知的统一发展。
对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完美结合,发挥出教学的协同作用。第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作为核心,立足于教学任务,运用更专业、系统和科学的课程设计,在课堂教学时,牢记适度原则,不能因为思政教育而实施教育,生搬硬套引起学生的反感;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在“大学生健康自我的构建”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双创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自我强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人格与品格的完善,心理与思想的完善。
在高校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相对较少,甚至有些高校并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形同虚设,思政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无法发挥,协同效应受到影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法有效完成。因此,高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学师资力量进行加强,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为教师开展定期的培训,在交流探讨中,提升教学活动的深度结合,发挥不同学科融入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开展教师自我深造学习和交流访问,在学习与交流中逐渐加强教师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不断的对教师队伍进行深化,建立考核标准与晋升机制,增加教师工作的规范性;另外,还可以拓展教师的选拔渠道,自我推荐、社会招聘、重点培养、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能力与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建设与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系着大学生自我人格的构建和健康成长,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复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心理建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建设,通过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将学生塑造成具有高品格、高品行、高品位、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的社会主义人才。
(摘自:光明网。作者:李淼,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服装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