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公司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
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根据《普通本科公司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现制定“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供参考使用。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纳入公司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课程要求与教学方法
“创业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软件、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
——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业信息资源等。
——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
(一)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创业与创业精神的关系、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正确认识并理性对待创业。
1.创业与创业精神。
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学生对创业精神需要培育并可培育的理性认识。
(1)课程内容。
创业的定义与功能
创业的要素与类型
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
创业精神的本质、来源、作用与培育
(2)教学要点。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
创业的关键要素包括机会、团队和资源。
创业过程包括创业者从产生创业想法到创建新企业或开创新事业并获取回报,涉及到识别机会、组建团队、寻求融资等活动。可大致划分为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创办新企业、新企业生存和成长四个主要阶段。
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表现为勇于创新、敢当风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等。
创业精神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知识经济发展与创业。
通过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创业热潮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认识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内在联系,明确创业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课程内容。
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关系
创业活动的功能属性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业的重要意义
(2)教学要点。
经济转型是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特征。
创业具有增加就业、促进创新、创造价值等功能,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3.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使学生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认识创业能力提升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作用。
(1)课程内容。
广义和狭义的创业概念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要点。
创业并不只是开办一家企业。
创业能力具有普遍性与时代适应性。
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起着积极作用。